中国艺考改革大背景下,校考还能走多远?
2020-11-20
232
艺考改革大背景:正确认识美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给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艺考改革大背景:正确认识美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给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落实中央美育精神,需要我们改进美育工作。


 

 艺考现状:艺考出现应试倾向 

 

美育对于青年学子身心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美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组成的艺术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是拉近了我们和美的距离,让我们得以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成为美。不仅如此,中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又为学生的升学打开了一扇大门——艺考。恢复高考以来的四十余年,无数怀揣艺术梦想的青年学子通过艺考进入高等学府深造。

近年来,艺考热可谓是高烧不退,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艺术类专业考生的人数和比例居高不下。不光是热度,更是出现了一些怪象甚至乱象,艺术类专业考生长期脱离高中正常教学、天价培训班、“包过”班等等。艺考逐渐出现了应试倾向,对文化成绩偏低的考生而言由于艺考“易考”而受到热捧,继而发展为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益”考。

 

 政策导向:给艺考“降降温“,让美育回归本源 
 
面对如此种种,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非常坚决,政策举措纷纷出台。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要求、压缩校考规模、严格规范考试组织等,都在传递信号和明确导向——艺考热的高烧必须得退,美育必须回归本源。

 

(一)让艺考报考回归理性

近年来我国艺考生报考人数已突破百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01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31万人为基数,相当于每十个高考生中就有一名艺考生。以湖南省为例,2019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49.9万人,其中美术类考生2.2万人,音乐舞蹈类考生1.3万人,艺术类报考总人数4.7万人,占比9.42%。在如此高的报考比例之下,艺术类考生的整体录取情况却远不及普通文理科。由于艺考生文化成绩录取偏低,因此大多考生被误导甚至诱导参加艺考,最终并未能如愿,只是多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艺考经历以及虚无缥缈的艺术梦想。另外,据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在大学科门类的就业率排序中,艺术学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三,本科就业红牌专业中,绘画、音乐表演分别连续两年和三年上榜。报考异常火爆,招生录取率低,就业前景堪忧,供需矛盾重重。一方面是高校提供的招生计划与艺考生升学需求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与岗位提供的矛盾。这样的现实情况与艺考的热度是完全不相匹配的,需要考生和家长冷静思考,认清形势,准确的评估是不是适合、有没有必要参加艺考,而不是盲目跟风、赶时髦。当回归了理性,艺考生报考数量的减少并不会影响整体生源的素质,沉淀下来坚持选择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大多是真正有基础、有兴趣、有潜力,适合艺术类专业学习并且有志于毕生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人。

 

(二)让艺考生回归高中课堂

为了备战艺考,各类“强化班”“精品班”应运而生,艺考生短则数月,长则经年的脱离高中正常教学,投身艺考培训,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不菲的培训费用。考生敢于长期脱离正常课堂教学,一方面是出自对培训效果的盲目信任与追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受到所在高中在正常教学方面的约束与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的要求,提出了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高中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如实记录。长期在外培训自然会造成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缺失,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对高中正常教学予以保证,需要高校在艺术类专业的人才选拔中探讨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倒逼艺考生回归到高中的课堂。让学生回归课堂,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进一步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很多学生选择参加艺考是由于文化成绩偏低而想走捷径,而从部分高校制定的录取原则也能看出,艺术类专业拔尖的考生必然文化成绩欠佳,故而降低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突出对专业的要求。正是由来已久的这一导向,让艺考生过早地放弃文化学习,并不是他们学不好,而且不需要学好的导向使然,惰性随之而来。以至于形成了文化成绩不好就学艺术、艺术专业拔尖不需要学文化的思维定式。其实,越是顶尖的艺术学府,越应重视对考生文化素养的考查。当这一导向牢固树立后,自然将会进入另一个良性的循环中,未来选拔和培养更多的“大师”“大家”自然可期。

 

(三)让艺术类人才选拔回归本源

艺考是要选拔一批具有艺术素养、具备艺术表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考什么和怎样考是关键。当下艺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应试教育在艺考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考试本身的应试倾向,造成的盲目跟风和追捧的艺考热,使得培训、中介机构穿行其间。我们必须对考试内容、考核形式进行思考和变革,在艺术类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中寻找平衡点。一方面,要提高艺术类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艺术类人才选拔确有其特殊性,主观评判成分较大,标准不一。但这不妨碍我们找到和设计出针对各个艺术门类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目前艺术类人才选拔中对美术类考生素描、速写、色彩和设计等,音乐类舞蹈类考生的演唱、演奏和表演等,大都是对考生基本功的考查,但单纯的技法远远不能全面评价考生的艺术素养,更说不上对发展潜力的预判。可喜的是有些高校正在进行尝试,如中国美术学院就创新地采用古诗词作画。我们要注重对考生艺术史论、文学素养、作品赏析以及艺术表现力、创造力的综合考核,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对考生一贯的艺术实践记录,构建一个统一的、全面的评价体系。突发的疫情给艺术类人才选拔提出了挑战,人员聚集的线下考核被线上提交初审作品、在线考核等形式代替,也对选拔模式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艺术类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影响公平性的最大因素其实就是各种“潜规则”“利益链”,要打破利益樊篱,光凭教育主管部门恐怕还远远不够。需要法律、制度保障的刚性约束,需要相关群体的道德自觉、舆论的监督、全社会的参与。艺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考的范畴。艺考分统考和校考,统考一般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校考由招生高校组织。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省级统考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取消校考承认各省统考成绩,这样就对统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级艺术类统考应充分对接和适应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通过省际互派评委、细化专业考核门类、提高成绩区分度等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考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当没有了利益的牵绊,公平性必然能得到保障,也就能充分体现艺术评审的专业水准和艺术良知。当艺术教育不再成为应试的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出美育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中的时代使命。

 

 问:艺术学院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出题导向: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的考试内容比较新颖,有的院校考题也相对传统,更加侧重考生在艺术的基本功。但考题上未出现明显变化并不代表降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表示:“考题设置万变不离其宗。学校希望通过考题的引领,提醒考生在考前培训的时候,不断加强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

考题涵盖范围愈加广泛,不再标准答案化,不仅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还常常关注宏观的理论问题,较具社会意识和前瞻性,这就要求考生在保证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注意对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了解,培养电影、音乐等其他艺术领域的审美。考题的设置就是引导学生对抽象的因素做具象的、形式化的呈现,要求学生有情感体验,对社会生活保持敏感。

高考评价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是关于高考“怎样考”的问题,事实上也是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

文化课素养: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根据各地情况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尽管从今年高考的相关数据来看,多个省份多个专业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仍明显低于普通文理类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但这一政策本身仍然是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的强调,在“画得好”的基础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质要求。

从美术校考这一环节开始,不再只专注应试技巧,而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考查,并由此带动基础美术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的美育,加强通识类艺术教育。
 

 

 改革:最新艺考新政 

 

1.取消理论类校考,扩大统考使用范围

鼓励高校艺术学理论类、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不组织专业考试,商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安排在普通类专业相应批次录取并执行相应批次录取规则。对于2020年已按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录取的专业,鼓励相关高校2021年继续采取2020年招生办法。

2.美术综合类大学全面取消校考

对于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高校不再组织校考。

3.异地考点数量有限制

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原则上在学校所在地组织,确有必要在异地设立考点的,须经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且校外考点数量最多不得超过5个。

4.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方式。

2020年部分高校在艺术类专业校考中,结合专业考试内容和特点,试点了线上考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有关高校要认真总结2020年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线上考试工作方案。相关考试可采取“全程监控、现场录制、提交作品、考评分离”的方式(即现场录制本人作品并提交,考后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评分),也可通过实时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考核。高校要认真制定考试期间突发情况应急预案,确保考试安全平稳。

5.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

高校部分艺术类专业确需组织现场考试的,应使用相关专业省级统考成绩或采取线上考试等方式对考生进行初选,对通过初选的考生再组织现场校考,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鼓励高校在初选时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养考核。有关高校现场校考规模及其他考务安排要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
 

 


 

 校考:“二元论”三种态度 

 

必须考

1.录取机率:
统考合格率高,竞争激烈,名校录取率低!

从河北省的统考录取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20年河北省美术类统考双过线的人数有26824人,统考一共录取人数大概19240人,录取率在75%左右,有大概6820人滑档。985、211院校B段一共才录取709人,公办本一共录取3490人,而A段的名校有对文化课有太高的要求,一般的考生则是望尘莫及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需要文化课到本一线,北京师范大学需要文化课达到一本线的90%以上。

 

2.院校要求:专业性强的院校都会组织校考

美术类主要集中在30+18所院校但是最新消息北京印刷学院已经正式发布招生公告,使用统考成绩录取;而音乐类和舞蹈类院校除了30+18所外,主要集中在985、211高校,例如四川大学的舞蹈专业、山东大学的音乐专业等。

 

3.志愿填报:增加一次志愿填报的机会。

目前河北省的志愿填报政策是校考的院校统一在A段进行填报,这对于文化课不太好而专业课不错的考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另外从志愿填报的录取机率来看校考的竞争范围大大减少,可以直接排除大部分的竞争对手(志愿填报时仅允许有校考合格证的考生填报,校考合格证的发证比例为1:4)精准性更高;另外每年填报志愿时都会发现统考院校在补录时一次比一次分数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志愿你看不起,二志愿让你高攀不起”;而校考院校在进行补录时因为门槛的限制录取分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4.考试科目: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优势考试科目。

校考的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与统考的不同,例如美术类很多美院不需要考速写,这对于速写不擅长的考生来说就是一个福音;还有的美院考设计,这对于擅长设计创作的考生来说就游刃有余了;音乐舞蹈类很多院校校考只考主项,没有小三门或者乐理的测试。

 

5.专业水平:突破“瓶颈期”专业课有一个质的飞跃。

很多考生学艺术不是“童子功”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经过大半年的专业集训,专业课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由于统考的来临却戛然而止了,很多考完统考的考生都会说,老师你再给我一个月,我保证没问题。我们说其实这部分考生就是到了“瓶颈期”的考生,如果统考过后在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专业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统考考试属于矛盾的普遍性问题,无论谁都不可避免;而校考考试则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在备考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往往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6.考试发挥: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其实,只依赖一次考试,容错率是极低的,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高考仍然是唯一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巨大且深刻的改革无法在朝夕之间完成,对应试的各种改良无法回避应试的本质。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淘汰一部分人,而是希望最大限度地惠及大众,让那些有志于学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所以对于统考发挥不理想的同学,校考可以再给你一次说“我可以”的机会。
 
7.关联性:给自己的文化课学习一个找到强大的目标和动力。
通常来说我们艺术生很多都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但是文化课又是必不可少的一关,所以很多考生都是硬着头皮在学;还有一部分艺术生是对目标院校需要多少分数没有概念,其本身是能学好文化课的,但是缺乏目标意识、茫然。拿到校考合格证,有了明确的标和可望而又可及的理想后,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就不考

 

1.专业素养:

很多考生是半路出家,到了高三才转为艺术没有任何基础,很明白自己去考的话也没有什么希望,缺乏自信心。但是对文化课学习并没有放弃,这部分考生,建议直接进入文化课学习即可,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在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2.被动学习:

这部分考生是本身不想学专业课(包括文化课),被动的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一开始认为好赖学学就行了,但是发现艺术也不是那么简单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这部分考生确实比较头疼,艺术没有学好,文化课也耽误了。

 

3.耽误文化课:

这部分考生很多都是文化课原来基础不错的考生,感觉自己的专业课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了,但是文化课还是潜力无限。

 

 

我看看

 

1.无主见(没目标):

这部分考生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没有主见好目标属于人云亦云型,跟着别人走如果好朋友考我也跟着考,如果好朋友不考了我也就不考了。

 

2.看统考结果:

因为河北省美术统考没有正规的官方模拟考试,加上很多机构在平时测试中给分标准不一,导致每年统考成绩出来后很多考生成绩与平时考试成绩相比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一些不甘心失败考生就会重拾画笔,加入到校考的大军中去。

 

 2021年校考,如何应对 

 

1.院校数量:大家都知道,近日北京印刷学院发布招生公告2021年招生使用统考成绩录取,北京印刷学院属于“18所参照院校”也就是教育部在今年的文件中规定的可以校考的院校,但是因为去年疫情的影响,这个学校取消了校考而改用了统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这在教育部《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于2020年已按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录取的专业,鼓励相关高校2021年继续采取2020年招生办法。”一个学校取消并不可怕,但是作为“30+18”所院校中,其他院校会怎么样呢?尤其是同样处在北京的院校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还有去年考了一半的中央民族大学是不是也会取消,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还有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这三个处在今年疫情区的高校取消的可能性更大!剩下的浙江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山东工艺估计取消校考的可能性比较大。最不容易猜测的就是六大艺术学院,去年除了南艺都取消了校考,采取统考成绩录取,作为正统的艺术类院校,我们觉得这几个学校还是该有一份坚守,这也是相对好考的校考院校,尤其是那些文化很低的同学。如果遵从这种“鼓励”那么美术类校考剩下的还会有谁?九大美院该不是问题,在去年这么严重的情形下能坚持下来,尽管波折不断,那么今年肯定会早做打算。川音、天音和上海大学的美术类去年也进行了校考,今年有望继续。中传,北电,中戏,上戏,国曲这几个问题不是很大的,应该会进行。
那么总结一下,美术类进行校考最有把握的只剩下以下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上海大学
注意:以上分析不包括民办院校

 

2.考试形式:教育部最新政策鼓励线上考试的形式和严格控制线下考试规模。从目前发布考试要求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来看,教育部的政策在逐步落地。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就规定采用线上考试的方式进行初试,初试合格人数不超过专业(类)本年度招生计划数的8倍,中国美术学院每年在全国招生人数大概1700多人,应该有1.3万左右的过线人数。然后针对过线考生在进行线下复试,显然这样做直接控制了考试规模。

 

3.目标考生:什么样的考生适合校考呢?

联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还有很大潜力的考生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参加一下校考;另外专业课相对出色的考生也是很有必要参加校考,这样的考生拿证的机率还是非常大的,例如按照中国美术学院今年的规定,过了初试的考生有一半的机会拿到校考合格证(复试发证比例1:4);因为考试内容不同,很多专门学习过相应设计课程的考生也是有必要参加校考的,因为你本身就具有了很多考生不具有的优势:统考没过线,还想走本科的,这部分考生考校考是最后上本科的机会了,这些院校有河北美术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